About Us(1420x460px)
我们的历史

1960s

  • 舞蹈家暨编舞家吴丽娟与编剧暨导演郭宝崑成立新加坡表演艺术学院。学院的目的是通过舞蹈、戏剧及音乐教学,将创意表演与艺术教育相结合。

  • 由吴丽娟指导的芭蕾舞课程正式开班。当时,剧场训练由多个文化团体提供,戏剧教育在传统上没有收取任何费用。舞蹈课程的津贴来自多所学校的其他项目如戏剧班及表演制作。
  • 新加坡表演艺术学院迁址到索美维径12号。
  • 由颜明理指导的民族舞蹈课程正式开班。戏剧班由郭宝崑指导。虽然最初的学习进度稍慢,但学生们对剧场产生了强烈的热忱,毕业后仍积极参与学院的制作。
  • 郭宝崑所编导的作品《挣扎》,在公演前的的两个星期被禁止,以诗歌朗诵及短句形式取代。46年后,在实践剧场50周年庆,以劳工权利为主旨的《挣扎:多年以后》呈现在众人眼前。

1965

1966

1969

  • 郭宝崑所编导的作品《挣扎》,在公演前的的两个星期被禁止,以诗歌朗诵及短句形式取代。

  • 新加坡表演艺术学院迁址到索美维径12号。
  • 由颜明理指导的民族舞蹈课程正式开班。
  • 戏剧班由郭宝崑指导。
  • 舞蹈家暨编舞家吴丽娟与编剧暨导演郭宝崑成立新加坡表演艺术学院。
  • 由吴丽娟指导的芭蕾舞课程正式开班。
1969
1966
1965

1970s

1971

1972

1976

  • 由郭宝崑及邱瑞发指导的舞台设计课程正式开班。
  • 新加坡表演艺术学院成立艺术团,创作华语戏剧和综艺节目。一年后,艺术团脱离学院,独立成为南方戏剧研究会。
  • 学院发起“体验生活”大型活动。秉持着“艺术来自生活”的信念,郭宝崑及他的学生花了数周的时间与农民、渔夫们生活,深入了解他们的世界。这些实际的经验也影响了学生们后来的创作。
  • 由周淑桂及黄莉云指导的音乐课程正式开班,科目包括钢琴,手风琴和创作。
  • 郭宝崑及吴丽娟在内安法令下遭逮捕。吴丽娟在电视上自白后获释,而郭宝崑则被拘留了长达4年7个月。在他被拘捕的期间,实践艺术学院由吴丽娟带领。
1976
1973
1972
1971
  • 郭宝崑及吴丽娟在内安法令下遭逮捕。吴丽娟在电视上自白后获释,而郭宝崑则被拘留了长达4年7个月。
  • 新加坡表演艺术学院易名为实践艺术学院。
  • 学院发起“体验生活”大型活动。秉持着“艺术来自生活”的信念,郭宝崑及他的学生花了数周的时间与农民、渔夫们生活,深入了解他们的世界。
  • 由周淑桂及黄莉云指导的音乐课程正式开班。
  • 由郭宝崑及邱瑞发指导的舞台设计课程正式开班。
  • 新加坡表演艺术学院成立艺术团,创作华语戏剧和综艺节目。

1980s

  • 郭宝崑获释,重拾剧场教学工作。
  • 郭宝崑获释后的首部作品《小白船》于新加坡艺术节上演。由郭宝崑编写及执导,这部作品由14个华语剧团共同呈现。
  • 首届导演工作坊正式开班。由郭宝崑主导,工作坊提供了正规的导演训练,培养了许多新加坡导演及艺术总监。
  • 郭宝崑撰写及执导的剧本《棺材太大洞太小》首演。这是郭宝崑首部英语讽刺单人剧,讲述了一个男子为了努力实现祖父的最终愿望时,与政府官僚制度斗争的故事。
  • 实践表演艺术学院成立实践话剧团。这个半专业双语剧锻炼成员,让他们的艺术技能更进步。
  • 郭宝崑翻译及执导实践话剧团首部公演剧目《放火的人》。
  • 实践表演艺术中心在国家艺术理事会的“艺术之家计划”下搬迁至史丹福艺术中心。
  • 吴丽娟以中国神话故事为灵感,创作了新加坡首部现代舞作品《女娲》。
  • 郭宝崑编写了新加坡首部多语言剧目《寻找小猫的妈妈》。此剧描述了说福建话的母亲与她的孩子们之间的代沟。
  • 吴丽娟为儿童设计“艺术游戏”课程。她相信教育孩子要从人格做起,这项企划的核心通过游戏和艺术的力量,教导孩子们正确的价值观。
  • 首个独立的艺术中心“电力站”成立,由郭宝崑创办兼任艺术总监,实践表演艺术中心管理。“电力站”是一个包容所有艺术形式进行实验的艺术空间,开幕一年后,艺术中心也成为了许多新晋艺术工作者及剧团的重要资源。

1980

1982

1983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 实践表演艺术学院正式注册为实践表演艺术中心,属下包括两个支部:实践表演艺术学院以及实践话剧团。
  • 实践表演艺术中心搬迁至史丹福艺术中心。
  • 吴丽娟为儿童设计“艺术游戏”课程。
  • 实践表演艺术学院成立实践话剧团。
  • 郭宝崑翻译及执导实践话剧团首部公演剧目《放火的人》。
  • 郭宝崑撰写及执导的剧本《棺材太大洞太小》首演。
  • 实践艺术学院易名为实践表演艺术学院。
  • 首届导演工作坊正式开班。由郭宝崑主导,工作坊提供了正规的导演训练,培养了许多新加坡导演及艺术总监。
  • 郭宝崑获释后的首部作品《小白船》于新加坡艺术节上演。这部作品由14个华语剧团共同呈现。
  • 郭宝崑获释,重拾剧场教学工作。
1988
1986
1985
1984
1983
1982
1980

1990s

1994

1995

1996

1998

  • 实践表演艺术中心推行“学生剧场工程”,通过制作、工作坊及课程,将剧团的艺术教育教学方法直接带进校园。如今,它以”实践教育工程“的形式存在。
  • 郭宝崑编写与执导的剧目《郑和的后代》轰动一时。讲述了明代太监郑和下西洋之后的故事,这部寓言剧探讨了文化侵蚀及社会阉割的主题,至今仍然是新加坡现代剧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 实践表演艺术中心成立十指帮,旨在将木偶剧推广给年轻一代。十指帮擅长的是传统的中国手工木偶,经常到校园及社区演出,同时透过其他各式木偶的实验,扩大演出剧目。十指帮脱离实践表演艺术中心,成为独立的剧团。
  • 由郭宝崑编写,台湾得奖导演赖声川执导的《灵戏》上演。这部剧是郭宝崑近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此剧讲述了一群失魂落魄的灵魂讨论战争的恐怖。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 十指帮脱离实践表演艺术中心,成为独立的剧团。
  • 由郭宝崑编写,台湾得奖导演赖声川执导的《灵戏》上演。这部剧是郭宝崑近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 实践话剧团易名为实践剧场。
  • 实践表演艺术中心成立十指帮,旨在将木偶剧推广给年轻一代。
  • 郭宝崑编写与执导的剧目《郑和的后代》轰动一时。
  • 实践表演艺术中心推行“学生剧场工程”。如今,它以”实践教育工程”的形式存在。

2000s

  • 实践表演艺术中心开办“剧场训练与研究课程”。这项课程由郭宝崑及T. Sasitharan创立,这项为期三年的演员培训计划以跨文化的学习方法为基础,让学生学习传统的亚洲艺术形式和西方戏剧方法。
  • 郭宝崑因肝癌与肾癌逝世,享年63。他的离世令人感到惋惜。编剧吴熙及导演郭践红担任实践表演艺术中心联合艺术总监。
  • 来自台湾的Vivien Ku教授为纪念郭宝崑,以郭宝崑的名义举办了“传奇未了”戏剧节。邀请之前的合作者及挚友重新演绎郭宝崑的作品。
  • 举办首届国际性的“郭宝崑节”,以纪念郭宝崑留下的遗产、信仰及贡献。这次的艺术节,邀请来自四面八方的艺术工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文化背景、艺术形式检视郭宝崑的作品。
  • 实践剧场呈现第二届“传奇未了”。为了纪念郭宝崑对跨文化交流的奉献,实践剧场及来自日本、印度及中国的剧团呈现双剧目演出。
  • 由郭践红执导,《老九》首次以音乐剧形式公演。改编自郭宝崑原创剧本,这部音乐剧标志着实践剧场首次尝试制作华语音乐剧。
  • 郭践红成为实践表演艺术中心的艺术总监。
  • 由杜国威编写、郭践红执导、梁文福作词的音乐剧《天冷就回来》公演。这是实践剧场第二次制作原创华语音乐剧,以1990年代家喻户晓的新谣歌曲成就了这部音乐剧。 

2000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 音乐剧《天冷就回来》公演。这是实践剧场第二次制作原创华语音乐剧,以1990年代家喻户晓的新谣歌曲成就了这部音乐剧。  
  • 郭践红成为实践表演艺术中心的艺术总监。
  • 《老九》首次以音乐剧形式公演。改编自郭宝崑原创剧本,这部音乐剧标志着实践剧场首次尝试制作华语音乐剧。
  • 实践剧场呈现第二届“传奇未了”。为了纪念郭宝崑对跨文化交流的奉献,实践剧场及来自日本、印度及中国的剧团呈现双剧目演出。
  • 举办首届国际性的“郭宝崑节”,以纪念郭宝崑留下的遗产、信仰及贡献。
  • 郭宝崑因肝癌与肾癌逝世,享年63。他的离世令人感到惋惜。
  • 编剧吴熙及导演郭践红担任实践表演艺术中心联合艺术总监。
  • 实践表演艺术中心开办“剧场训练与研究课程”。这项课程由郭宝崑及T. Sasitharan创立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0

2010s

2011

2012

2013

2015

2017

2018

2019

  • 举办首届“华文小剧场节”。以推广华语剧场为目的而设的表演平台,它为本地观众带来许多新加坡及其他地区各种以华语为主的黑箱剧场作品。
  • 郭宝崑逝世10周年举办“郭宝崑节2012——寻找郭宝崑”。在别具意义的艺术节中,再次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合作者重新演绎郭宝崑的作品。
  • 成立实践实验室,通过实验、创作作、训练,培养剧场人。实验室分为四个部分:导演实验室、演员实验室、剧评人实验室及编剧实验室。
  • 由郭践红执导的《小问号和探险家》首演。这部作品以潜入深的方式探讨,与孩童们探讨难题,这也是实践剧场在青少年剧场的代表作。
  • 推出《儿歌新唱计划》。这像计划的目的推广华语儿歌给下一代,计划内含有三个部分:歌词绘本、音乐专辑及音乐剧巡回演出。
  • 由吴熙编写,郭践红执导的剧目《六根不宁》上演。这部国际性及跨艺术领域的作品,透过六个来自不同阶段的人物,探讨华人移民。这也是滨海艺术中心“的华艺节”首次委约本地剧团在2000人座位的剧院呈现演出。
  • 《聊斋》受邀前往中国,参加由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主办的“上海国际音乐剧节”。实践剧场曾在海外呈现许多黑箱剧目,这是我们首次将大型的音乐剧带到海外巡演。
2015
2013
2012
2011
2010
  • 由郭践红执导的《小问号和探险家》首演。这部作品以潜入深的方式探讨,与孩童们探讨难题,这也是实践剧场在青少年剧场的代表作。
  • 成立实践实验室,通过实验、创作作、训练,培养剧场人。实验室分为四个部分:导演实验室、演员实验室、剧评人实验室及编剧实验室。
  • 郭宝崑逝世10周年举办“郭宝崑节2012——寻找郭宝崑”。在别具意义的艺术节中,再次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合作者重新演绎郭宝崑的作品。
  • 举办首届“华文小剧场节”。
  • 剧场训练与研究课程脱离实践表演艺术中心。现为跨文化戏剧学院,仍由T. Sasitharan继续主导。
  • 实践表演艺术学院以及实践话剧团合并成为实践剧场。

2020s

  • 流动式剧场演出《四马路》2020重新被搬上舞台,但受到冠病疫情影响,在原订26场演出的前两场结束后,即被迫暂停。
  • 实践剧场一年一度的“M1戏戏节”正式走向数位化,并重新命名为“M1戏戏节” —— LIVE玩艺术。

2020